2014年12月9日,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上海国际智库峰会在万豪酒店成功举行。承蒙上海市政府的支持,高风咨询公司有幸成为今年国际智库峰会的承办单位之一。本次峰会的主题是《上海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上海应建设什么样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应营造什么样的科技创新环境”两个子议题具体展开。十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高风邀请的嘉宾包括韦杰夫 Jeff Williams、庄毅达 Yi Ta Ch’ng 和迈可.恩莱特 Michael Enright 教授,谢祖墀博士主持了下半场会议,最后对整个峰会做了总结发言。
以下是谢祖墀博士总结发言的内容:
肖林主任、乔秘书长、各位来宾、各位嘉宾,今天2014年上海国际智库峰会进行了非常丰富的讨论,包括上半场以及刚才的下半场。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以及提供的非常宝贵的意见!而且非常感谢峰会邀请我本人来进行今天会议的总结。对我来讲是非常大的荣幸。我刚才听了上半场的专家以及下半场的各位专家的发言,我简单的做了几个笔记。这个笔记没有什么逻辑的系统,只是我手写的一些看法或者观察。总共有四点:
第一,今天有几位专家也提到,我们觉得上海有点落后了,相对北京或者深圳而言,好像有点占了“下风”。最近我们看到企业界里一些英雄人物,马云,在杭州,雷军,京东的刘强东,360的周鸿祎,这些人都在北京。马化腾在深圳,那我们上海有什么人?成功的企业家,我觉得上海也有。比如复星集团,是非常优秀的一家民营集团。比如携程,很多人都在用携程的服务,买机票。还有一号店,现在是沃尔玛的一部分,是一个很大的电商超级市场。包括我个人做咨询的,也在上海。我在写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企业家的,我访问了很多80、90后的创业的“小朋友”,其实他们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上海。所以我觉得上海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不是“零”,但是当然,在某个方面我们跟其他城市还是有些所谓的差距。但是各有优势的地方。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上海基础还是比较好的。有一点上海肯定比北京好,就是罗先生讲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多朋友包括很多外国朋友,本来在北京住,都搬到上海来,因为我们这边的环境比北京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过去我做咨询也好,跟很多其他朋友讨论也好,今天也听到专家的一些观点,其实我们看到中国很多问题,很多毛病,中国的确是有很多毛病。毛病在什么?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行,不完整,但是有进步。肖林主任讲得很好,我们教育也不行,我们说我们教育系统也不行。很多人说,尤其是一些外国的观察者,说中国是一个国有经济占大部分,他们的意思就是说国有经济占大部分,是所谓“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这种经济是没有活力的,这是外国的观察者提的一个观点。最后当然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的问题。但是在这样不好的环境里,中国在过去这段时间,尤其过去五年、十年,中国在创新方面,无论在上海还是其他城市,创新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不完整的环境里能产生那么多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发展得那么快,他的速度那么快,以及很多创新都是颠覆性的。而且往往是在全世界,是创新走在全世界的前沿。这很值得我们思考。这个我个人觉得,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就是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无处不在,就像马化腾经常说的,智能手机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变成我们的“器官”了。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第二是很重要的,对上海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一定有足够的竞争。竞争驱使企业不断的进步,企业进步,要不断的思考我下一步怎么做,怎么创新,怎么比我的竞争对手走得更快一点。
所以我第一个给予上海市政府的建议,就是确保我们在科技方面给予最大的空间。同时,我们容许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是好事,死就死,死了以后可以再回来。
第三个观点,跟第二个观点有点关系,现在在企业界,已经有几个方向,刚才一部分讲者也讲过:第一,20多年前我进管理咨询行业的时候,当时在美国加入麦肯锡,麦肯锡第一培训我就说企业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今天这个“持续”已经不再存在,因为没有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持续下去,所有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包括城市也是一样,对企业来讲更是这样。第二,行业的边界在不断改变。刚才马主任提的问题,您问的问题,上海应该聚焦在什么行业发展,行业的边界每天在改变,举例金融业、银行业,今天我们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本来大家都很happy,突然之间有互联网公司进来,他们做互联网金融,我们怎么抵挡?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已经不能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我们所谓的行业定义就是这样子的,行业边界是在不断的演变,而且不一定永远在一个地方,可能是不断的转移,而且很多新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到你那边,或者你也可以到其他的行业去竞争。这是第二。第三点,我们考虑竞争的时候,企业与企业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竞争而已,更多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竞争。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过程里不但看我们产品怎么创新,不仅仅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创新,更多是我们的平台创新是什么,我们建立一个怎样的平台。这个平台里面,我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其他人、其他企业,我们合作者究竟是谁?他们怎么进入我的平台?然后我的竞争对手是谁?我们现在进入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竞合阶段,一方面我跟你竞争,另外一边我跟你合作,就要是一种多维度的立体的竞争方式。
所以第三个我给予上海市的建议,就是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已经不能完全是单方面看,不能线性看问题,要非线性看问题,而且不能单维度看问题。同时,在非线性之余,要多维度看问题。这是考验市政府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需要调整。
第四点,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的时代。这是我们整个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过渡了,从所谓制造基地,外企在中国做采购,甚至很多外企,把中国作为一个市场来看待,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就是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活跃的商业创新的沃土,无论是民企还是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里他们会不断思考,我们怎么样调整、创新。其实这个时代来临,是为我们很多企业,包括大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这个过程里,除了我们量有很大的变化之外,在质方面,不光是量的改变,更多是质的改变。质的改变在于什么?在两方面出现:第一个,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家都很了不起,他们每个人在尝试新的一种创新、新的一种战略的做法,商业模式的做法,其实目前中国不断孕育新的创新方法,更多是在孕育一套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战略的思想,将会来自于中国。我觉得上海是很有这个权威的,来抓这个龙头。上海市可以成为这方面发展的中国的龙头。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来临,给予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不单是因为马云、马化腾、雷军赚了很多钱,不单是钱的问题,是我们价值观的改变。这个价值观的改变,就是企业的层面来讲,尤其这些新兴的以互联网、科技为主的企业跟传统企业很不一样,他们在企业里是民主的、开放的,他们是自由的,他们更会所谓去中心化,就是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形态在我们目前来讲,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被颠覆。这种价值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我建议上海市政府在这方面要深入了解。其实现在这些企业的思想、眼界,以及他们发展的速度、内在的文化,跟本来上海市政府可能比较了解的一些国有企业,完全是两回事。但是你不了解他们,就很难帮助他们。这是很大的一个改变。这方面,中国最领先的企业,就是5%的企业,95%的都很一般甚至于不行,只有5%的行,但这5%内的不少其实已经走到全世界的前沿,在思想方面走在前沿,这些转变会引导、颠覆整个中国的发展。这个颠覆的地方是什么?我们这种发展,是在一个从西方来讲觉得比较封闭、比较保守的政治环境里发生着企业民主的发展。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明白、不理解,但其实这将对我们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我觉得上海市政府在这里面,会扮演一个非常巨大的角色,怎样帮助这些企业继续走到全世界前沿,我觉得这个很有机会。
我有一句话,我们每个企业,包括市政府,做每件事情都要顺势而为。这个“势”是什么?是我们企业的民主化、企业的公开化、企业的创业化,发展过程里政府究竟怎么帮助他们。
最后一点,我们帮很多企业进行咨询时,跟他们讲其实企业已经没有一个简单的战略的定位,就像以前波特五力法,可以很好的定位,就可以成功,已经没有这样的。这些企业不断要在动态之间平衡,平衡就是在一个快速改变的环境里,在控制与混沌中间究竟怎么平衡。对政府来讲也是这样,引导创新我个人觉得并不是要选择什么行业、什么产业,要聚焦上去,更多是在几个维度里进行平衡:第一,政府、民间之间怎么平衡,第二在支持企业发展与让企业自发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第三,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第四,在大企业的发展跟中小企业发展之间怎么取得平衡?第五,人才方面,海归人才方面跟草根人才之间怎么取得平衡?当然我们还是需有一个好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上海市需要建设一个环境,必须是文明的、是人文的、是包容的,能接纳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就是企业层面来讲,企业已经走到很民主的层面,那我们政府怎么支持他们?最后一点,就是政府一定要容忍试错。现在这些创业家,尤其是这些年轻人,他们都不怕失败。80后、90后他们说,我失败就失败了,无所谓,我赢了就是下一个马云,我输了也再试过。雷军也是创业几次才得到今天的成绩。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今天整个下午我们峰会的讨论个人的一些观察。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因为时间关系,我最后宣布,本届2014年上海国际智库峰会圆满结束。谢谢各位!